小升初如何衔接?南师附中实验初中“新掌门”带来“重要一课”
5月24日,南师附中实验初中校园氛围热烈。学校举行2025年校园开放日活动,面向对口学区的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以及家长开放,全方位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貌,分享家校共育经验,搭建起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南师附中实验初中新任“掌门人”、学校党总支书记朱广军为家长们带了专题讲座,收获满满点赞。
“80后”书记喊话家长:携手共育
让学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据了解,“80后”的朱广军今年4月以来担任南师附中实验初中党总支书记。此前,朱广军在南师附中已经工作了20年,长期在高中教育教学一线,担任备课组长、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等,也参与多所分校的筹建工作。朱广军还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
朱广军指出,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知识体系的深化,更在于学生身心发展、思维建构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塑造。朱广军还提到,当前教育形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相关数据表明,2025、2026 年初中学龄人口规模达到峰值,普高招生比例逐年提升,这一趋势对初中教育的衔接功能与育人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学校构建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办学体系,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育人路径。
“我校始终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力量,致力于让每一位学子在初中三年获得充分成长,实现“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的育人目标。现场,朱广军也面向家长们呼吁,“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双向奔赴。我们可以一起携手合作,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沟通,让孩子们在附中实验初中三年健康快乐成长,使学校努力成为南京市直属公办初中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一系列实践探索成果初显
校园被“激活”,变身“宝藏初中”
据了解,南师附中实验初中自 2019 年更名以来,深度融合晓院附中“生活即教育”的实践精神与南师附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文化,以“慎聘良师、锐意实验、校风诚朴、善于英才”为办学宗旨,致力于打造学术型、研究型的现代化初中。
朱广军介绍,在师资方面,学校依托南京大学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的学术资源,构建教师发展体系。同时,作为南师附中教育联合体成员校,学校共享优质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定期开展联合备课、跨校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师徒结对、名师经验分享等方式,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教育情怀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成长提供专业引领。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引入前沿学术资源,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推进南师附中教育联合体的协同发展,探索初高中贯通培养模式,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进阶通道;同时,联合优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提前引入特色职业体验课程,通过模拟职场实践、职业技能初训等形式,为部分初中毕业生将来进入社会的职业发展提前做好准备。
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给这个校园带来了诸多新气象。在人工智能教育前沿组建兴趣小组,培育“未来型人才”;建设书香校园,翻新图书馆、更新藏书、开设自主阅读课并开展读书节活动;打造活力校园,开展球类联赛、户外实践等活动,课间乒乓球台成快乐驿站;推进教学改革,落实周末双休,优化午练为“室内午休 + 室外答疑”,实施分层辅导;强化后勤保障,升级安全防护,提升食堂餐品质量,为学生成长筑牢温暖港湾。
“老师们的爱是托起梦想的双手”
教师代表、优秀校友畅谈“成长”
在分享环节,南师附中实验初中的教师代表和校友代表依次分享了他们对学校的印象以及感悟。
24届毕业生陈刘梓目前就读于南师附中。面对未来的学弟学妹,陈刘梓分享了两点感悟,第一,学习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过程。第二,老师们的爱是托起梦想的双手。他们不仅教会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温暖而坚韧的人。陈刘梓说,“那些在错题本上留下的批注,在古诗旁写满的联想,在实验报告里记录的30组数据,最终都化作让我在高中依然受益的学习品格——对知识永远保持敬畏,对真理始终愿意深究。”
24届毕业生、目前就读于南师附中的张珂欣则表示,三年的经历,成为她人生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张珂欣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初入校园,她加入了海模社团,从组装模型频频受挫到与同学合力完成“自由号”船模,还在省级比赛中获奖。老师的鼓励与同伴间的默契协作,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力量。令张珂欣印象深刻的是,初三阶段,各科老师都精心制作答题卡讲义,帮助同学分析错误,总结思路,助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刘娜兼具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的双重身份。刘老师认为,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南师附中集团接轨是一大优势,此外,菁英教学理念和小班化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受到充分的关爱和关注。“事实证明,孩子三年发展很好,在与老师密切配合下,孩子的学习成绩稳步前进,也在各种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最后,刘老师建议,利用好小升初这段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我们为孩子解答这道“升级题”提供黄金时期,能够让孩子在初中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在衔接期,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初中的学习生活、设计作息表、启动预习程序、培养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解答初中学习这道“难题”的核心方法。
通讯员 侯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摄影 高一鑫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