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双向纾困破僵局 实质解纷暖企心
当模具加工店的负责人在调解协议上落笔时,悬在科技公司心头的那块“滞销模具”石头终于落地。这场持续近一年的承揽合同纠纷,在江西省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吉诉即调”实质解纷工作机制的推动下,以“解除合同+合理补偿”的共赢方案画上句号。这不仅是一次纠纷的化解,更是吉安中院主动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十大攻坚战”的生动实践。
信任裂痕:一份合同背后的“拉锯战”
时间回溯到2023年12月,某模具加工店与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模具加工合同》,约定为三款充电宝定制模具,总价款29.8万元分四期支付。然而,合同中未明确模具质量的具体标准,仅约定“按甲方最新图纸履行”,为后续纠纷埋下伏笔。
履约过程中,科技公司五次更新建模数据,模具加工店反复修改导致延期,错过关键展销会;模具加工店主张新增12.75万元费用,科技公司则质疑模具质量要求解约退款。一审判决“继续履行合同、支付11.74万元”后,双方矛盾反而激化——科技公司担心“带病履约”再陷泥潭,模具加工店则怕“投入成空”血本无归。合同僵局的背后,是两家企业对“司法解决方案”的迫切期待。
吉诉即调:司法智慧破解“两难局”
“不能让生效判决成为新的纠纷起点。”法官深知,机械执行“继续履行”,可能让科技公司错过市场窗口期,也可能让模具加工店陷入无休止的质量追责。
遵循品牌“高效调、实质解”的核心要义,法官跳出“法庭居中裁判”的传统模式,主动下沉一线:走访科技公司时,看到的是车间里堆积的半成品和员工焦灼的眼神,企业负责人坦言“每年因合同粗放吃的亏,比这次纠纷损失还大”;拨通模具加工店电话时,听到的是“光材料费就垫了15万”的无奈。
靶向施策才能精准破局。法官将“调解桌”搬到企业现场,一边用“合同条款缺陷导致风险”的普法分析点醒科技公司,建议其建立“法务+技术”双审机制;一边帮模具加工店算清“继续履约的隐性成本账”:“就算拿到剩余款项,后续质量争议可能让前期投入全打水漂。”
三次现场调解、五轮电话沟通,“吉诉即调”机制的效能持续释放:法官抓住“科技公司需止损、模具加工店要回款”的核心诉求,提出“10万元一次性了结+模具返还”方案,既覆盖模具加工店大半成本,又让科技公司轻装上阵。这份方案,不是简单的“各让一步”,而是司法对“公平与效率”的精准拿捏。
实质解纷:从“案结”到“事了”的跨越
调解协议履行那天,科技公司财务总监在转账备注里写了“感谢司法护航”,模具加工店负责人则连夜将返还的模具图纸整理归档。这场纠纷的化解,不止于“钱货两清”:
对企业而言,科技公司根据法官建议修订了《模具合同范本》,新增“质量验收量化标准”“设计变更费用分担”等6项条款,近期签订的3笔订单再无争议;模具加工店也学会了“变更事项书面确认”,避免了后续2起潜在纠纷。
如今,科技公司的新产品已通过海关检验,模具加工店也接到了新的加工订单,两家企业均重获新生!
来源:吉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编辑:李志刚
江西省新闻热线 请联系 李 主 任: 130 1938 8122 (微信同号)
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玉强158 9819 5532
企业家权益保障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晓荷 155 2468 2485
如有侵权及职业道德监督电话请联系北极海新闻:134 7867 192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