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之名 致敬工匠】从李志强到“李志强班”,再到“李志强们”——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沈阳的九月,天高云淡,秋意初显。在这座以装备制造业为脊梁的城市里,一个崭新的节日——“沈阳工匠日”定在了9月1日。它不只是一个日期,更是一种致敬,是对千千万万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产业工人的崇高礼赞。
这一节日,与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的首任班长、全国劳动模范李志强息息相关。李志强和他的班组成员于2023年8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十年来沿着总书记指引方向奋斗的历程,总书记在2023年9月1日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勉励他们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消息传来,全国震动,辽沈沸腾。沈阳将这一天正式设立为“沈阳工匠日”,以此铭记光荣、致敬匠心、汇聚力量。
今年61岁的李志强,在航空制造业一线已经奋斗了40多个春秋。他不仅是“沈阳工匠日”背后的推动者之一,更是中国航空发动机装配领域的高级人才。他所带领的“李志强班”,已成为国内航空发动机总装领域当之无愧的“王牌班组”,为航空发动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一名普通技工到大国工匠,李志强用专注与坚守,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出璀璨的人生华章。
1983年10月,19岁的李志强从部队退役,进厂成为一名航空发动机装配工。怀揣憧憬走进厂房,眼前的一切却让他心头一紧:成千上万的零件、密如蛛网的管路、错综复杂的电缆……一台发动机就像一座微缩的工业城市,而他,连“地图”都看不懂。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制造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对于一个没经过系统训练、技术几乎从零开始的年轻人来说,面前的每一个螺钉、每一根导管都是挑战。李志强一度想过放弃。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多次战役的老战士,1953年随支援队伍来到沈阳,投身工厂的建设,直至退休。老人一生坚守“听党话、跟党走”,吃苦在前、钻研到底,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严格。“技术是立身之本,更是报国之途”,父亲的言传身教,如种子般深植于李志强心中。
李志强在生产车间对产品进行细致检查。
“当兵保家卫国,做工建设祖国。”军旅生涯锤炼了李志强的意志,也坚定了他“做一名好工人”的决心。“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那和战场上的逃兵有什么两样!”父亲的话语点醒了他。最终,他没有退缩而是下定决心,要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干出个样子来。
他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白天跟着老师傅一点点模仿、一遍遍实操,晚上自学理论、整理笔记。他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谁技术好就跟谁学,什么活儿难就抢着干。别人休息时,他在工位反复拆装部件;下班后,他对照图纸梳理流程。仅用半年,李志强就能独立完成装配任务;不到三年,他就已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工作第七个年头,他当上了副班长。
但李志强并不满足。航空技术迭代迅速,唯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掉队。那些年,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提升产品装配技艺的培训,得益于刻苦好学,他掌握了《机械原理》《航空发动机概论》《液压传动》等专业知识,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一流的操作技艺,让他在同事们心中赢得了“活图纸”“活标准”的美誉。由他主笔编写的《航空发动机管路装配工艺研究》,至今仍是新员工“入门”的第一本教材。
李志强一步步从普通技工成长为行业专家,先后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2025年,他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是国家对一位产业工人品德与贡献的最高认可。
李志强被任命为班长的总装班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新中国第一批全国劳模马德有出自这个班;1958年毛泽东同志视察黎明机械厂时,也曾来到这里。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黎明公司时握着李志强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工作很光荣,很重要!”这句嘱托,成为整个班组攻坚克难、矢志报国的精神动力。从“最牛班的成员”成为“最牛班的班长”,李志强深感责任重大。
他深知,一人强不如人人强。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组织单元,却是质量、效率和创新的根本来源。作为班长,他不仅要自己技术过硬,更要让整个班组都能独当一面。
李志强把部队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精益生产理念相结合,创新班组管理模式。他提出打造“五种能力”:严细慎实的作风、诚实守信的品德、遵章守纪的素养、刻苦钻研的劲头、不折不扣的执行力。他制定高标准训练计划,积极鼓励全员开展技术革新,发起“精益改善提案”活动,推动大家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
他同时还是学习技术攻克难题尖兵,为彻底解决一型发动机管路装配质量稳定性问题,李志强带领团队连续两年跟产试验。白天正常排产,晚上分析数据,对数百根管路进行编号、测量、统计,最终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实施多项控制措施,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在他的推动下,班组建立起“读书会”“专家讲堂”“案例研讨会”等学习机制,倡导“每个人都是讲师,每节课都是实战”。他设计多能工培训体系,推动组员从单一工种向“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转变……经过李志强和全班员工共同努力,一个“动力铁军”诞生了。
随着发动机总装工序工作量增加,“李志强班”主动请缨,根据每名员工的装配技能和熟练程度,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理进行生产组织,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装配周期。这种“接力式”标准化的作业模式,在保证装配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地缩短装配时间。
近年来,中国航发黎明相继成立了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李志强班”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并将班组多年总结的创新方法汇编成册,“锁片钳”“锁刻刀”等几十项专用工具,在行业内相继推广应用,得到良好反响。他和班组先后荣获“全国最美职工”“央企楷模”“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2023年8月,“李志强班”职工满怀深情地给总书记写信,汇报十年来的进步与成长。让他们无比振奋的是,9月1日,总书记回了信。信中写道:“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希望你们牢记使命责任,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春风吹拂振兴中的东北大地,如战鼓擂响在每一个热爱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人心中。李志强说:“那一刻,我更加清晰了自己是谁、为了谁、该怎么做。”
两年来,“李志强班”全面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聚焦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转型,主动学习智能装配、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新技术,适应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检测设备带来的变革。他们推动“工匠经验”转化为“标准数据”,参与开发了多项装配工艺,有效提升了装配质量和效率。
班组青年员工迅速成长,近两年在省市和集团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接力式装配作业法”“总装试车一体化故障排查流程”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学习技能、钻研业务、创新创造的氛围愈加浓厚。
如今,“李志强班”已拥有行业一级技能专家1人、二级专家2人、三级专家3人,技师以上人员25人。
2025年,中国航发黎明首席技能专家李志强虽不再担任班长,但他仍是班组的精神旗帜。现任班长温尚志表示:“我们会把总书记的嘱托一代代传下去,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化作每一个零件的精度、每一台发动机的质量。”
回首四十载职业生涯,李志强的话语坚定如铁:“‘择一事、终一生’,我这一生就干好发动机装配这一件事。只要国家需要,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一颗初心,一生奉献。万千螺丝,拧紧的是国之重器;无数管线,连接的是蓝天梦想。以李志强为代表的中国工匠,正在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点,为祖国的飞机打造出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特约记者 刘国栋 摄影:王雁 视频:杨士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